回主頁
073CM 魚腥草
English
科名 雙子葉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屬
學名 魚腥草
俗名 蕺菜(原名) 、折耳根、截兒根、魚躁草、臭菜、臭根草、豬母草
習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。生長於陰濕處或山澗邊。喜溫暖潮濕環境,忌乾旱。耐寒,怕強光。
葉互生,薄紙質,有腺點;膜質,條形,下部與葉柄合生為葉鞘,基部擴大,略抱莖;葉片卵形或闊卵形,先端短漸尖,基部心形,全緣,上面綠色,兩面脈上被柔毛。
花小,夏季開,無花被,排成與葉對生;總苞片4片,生于總花梗之頂,白色,花瓣狀;雄蕊3枚,下部與子房合生;雌蕊由3個合生心皮所組成。
蒴果近球形,直徑2~3毫米,頂端開裂。
知多一點點 (如使用方法,其他用途) 傳說魚腥草為觀音菩薩所傳。唐三藏西天取經之時觀音池中的金魚下凡成精,後被觀音菩薩顯現出魚籃之像收服。觀音因其在通天河吃了許多童男童女,造孽深重,憐人間疾苦,故而將功德池中的水草種子撒播人間,用來治病救人,普渡萬方。魚腥草還可被熬成一種像茶的湯汁,有助於過敏的人。
性味功能 具有腥臭味,煮過就沒有腥味。口感比較獨特。
主治 痰熱喘咳、熱淋、熱痢等病症。
參考網站 知識百科
Flickr
維基百科
中華百科


回主頁